查看原文
其他

逃出传统婚姻的女性,可以逃向何方?

青子 野马青年 2022-10-18
本文转载自豆瓣账号@青子,原文链接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17567/    已获得作者授权,请勿二次转载。

△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婚姻生活》

这两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探讨婚姻关系和家庭问题的文艺作品,着力点都指向于亲密关系的复杂和脆弱。有时候觉得这些表达,的确是一种对于幽暗的内心的深度探索,但有适合又不免觉得,这种讨论未必真的能走得更远,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创作的舒适区。

安畔锡执导的《春夜》讲述一场漫长而静谧的出轨的故事,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韩剧”,导演在其中着意于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如何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生发展,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滋长,从而有了超越传统价值观的力量。上户彩主演的热门日剧《昼颜》也是关于出轨,但剧情却静水流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讨论婚姻关系中的潜规则,探讨关于人的自我与欲望是如何成为社会与家庭的畸态工具。

更有名的应该还是去年那部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电影《婚姻故事》,一度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电影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段婚姻关系解体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在其中展现了无比真诚的演技,屏幕前不断闪过的尽是不甘的眼泪、压抑的自我和决绝而无力的心碎,当然,还有那句亚当·德赖弗说出的,终结一切的知名台词:“每天早上我醒来,都希望你死了。”

到此为止,我们觉得已经把婚姻的一切都看尽了。个人如何在婚姻制度中失去自我,爱、体面、尊严,一切都已经失效,在封闭的关系中,个人的意志被不断的盘剥和挤压,最终只剩歇斯底里的嘶喊,这难道还不够结束吗?人与人之间看似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中,蕴含着无数永恒而持久的,无法逾越的细小沟壑。我们这些观众,仿佛在一场又一场的亲密关系的旅程上空游荡,那些细密的刺,和覆盖的锯齿状的茸毛,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看得甚至有些厌倦和疲惫了。

海加·李维导演的《婚姻生活》是不同的。他告诉我们,不,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我们不只要去看那些细小的沟沟坎坎,如果我们站的更远,将会看到那背后还有一座从未抵达的晦暗的冰山。《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改编自1973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瑞典同名迷你剧,原版故事中以律师玛丽安与精神学讲师约翰为主人公,平稳而流畅地讲述了婚姻的暗流和触礁。

在新版剧情中,男女主人公被改编为一对当代美国夫妇,职业身份变成了互联网高管与大学教授。而正是这个细节的转变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身份关系。可以说这种改变精准地呈现出当下的叙述语境和社会结构——那就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如何把个人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位置。个人与时代的溯洄,自我的认知与资本的塑造,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更多的矛盾被集中压缩于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因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张力。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娜拉出走”的故事,事实上,剧情的高潮也确实是从女主角Mira因困陷在婚姻中苦闷崩溃,而匆忙提出离婚开始。这样的思路,也能让我们更自然地理顺其中的逻辑,即因爱情与自由、与婚姻契约之间天然的矛盾,而导致的亲密关系的失效与解体。

甚至,我们还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易卜生后期作品《海上夫人》的影子,在那部作品里,女主人公深陷于两段感情中无法抉择,丈夫因而给予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之后,女主人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在易卜生的作品里,自由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在脱离了婚姻的、家庭的束缚之后,女性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自我,才真正拥有了清醒抉择的路径。

但真正剥夺了人的自我和自由的,只有婚姻与家庭吗?是否一个女性,在逃避了牺牲与奉献,摆脱了女性身份所带来的母职意义上的枷锁之后,就真的能在社会中获得一种被认同的自由?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形,继续去思考娜拉出走后的故事,人们发现,在资本主义不断膨胀和催化的时代中,娜拉迎来了更复杂的困境。鲁迅写过《娜拉走后怎样》,耶利内克也写了《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在社会尚不能给娜拉立足的空间,又或者娜拉无力在资本大鳄控制的世界里谋生时,自我的觉醒依然只能带来徒劳悲哀的结局。

所以,我们还能说个人主义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吗?又或者,个人主义是否还能承担最高要义的角色呢?这段故事里,Mira和Jonathan从头至尾都不曾失去自我,他们尊重对方,一再确定对方的心意,重视彼此的情感,但为什么,在这段婚姻故事里,更多的体面和尊重,反而换来更多的窒息?

剧中所有矛盾的爆发集中在Mira被裁员的那一刻,她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先被赋予了一场关于欧洲的幻梦,又在短短几日之后被踢入深渊。在丧失掉勇气和信心之后,Mira展现出了一种新生婴儿般的脆弱,那是可以被随意蹂躏和塑造的脆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放弃尊严的脆弱。

易卜生假定,人天然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是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的压力束缚了她们的选择。但在《婚姻生活》里,我们发现一个悚然的真实境况,即,也许人们并不天然拥有自我。

庞大的资本对人本身的倾轧,996工作对自我的剥削和规训,物质过剩所营造出的无法逃离的中产阶级困境,原生家庭赋予了你与生俱来的悲观,这一切都在时时刻刻侵吞社会人那一点脆弱的自我意识。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在资本主义膨胀到极致的今天,都只是被命名为“受雇者”。这是一个比旧时代更令人痛苦的困境,即我们明确知道选择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之后,仍然徒然地意识到那只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幻影。这一切,在你走进婚姻之前就已经塑造了你、剥夺了你。

基于此,再去看那个问题,为什么人总是难以离开一段令人痛苦的亲密关系呢?

也许是答案就已经在问题里。因为有时候,亲密关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更大的痛苦。
与外面盛大而冰冷的世界相比,与几乎掏空人的精神的社会情态相比,那段可以肆意崩溃的、可以说尽脏话的、甚至可以互相发泄暴力的感情,竟然显得安全了起来。

当家庭的情感几乎失效、信仰已然摇摇欲坠、社区和友邻都渐渐消失,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词汇感到麻木而疲倦时,婚姻场景,在宏大辽阔的世界中,竟然成了漂浮的人,唯一可以肆无忌惮痛哭的场景。而有时候,人真的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痛哭了,不是吗?

最后一集里,Jonathan变得平和淡然,看似完全治愈了自己,但Mira却在他的讲述中突然崩溃,她说:can't you see we’re both just so fucked up? 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们俩都伤痕累累吗?

问题停留在了这里,婚姻生活结束了,摆脱了一种传统的束缚,拥有了毫无疑问的自由,可以去拥抱新的观念、先锋的生活,然后呢?观念、家庭、婚姻、信仰、工作、传统,为什么人们拼命挣脱了一切,却仍然觉得满身伤痕?

也许这才是值得被提问的那个问题,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勇气,赋予了我们一身伤痕,又令我们无处可去?或者我们还可以问,在人类被异化成“数据劳动者”的信息世界里,幸福是否真的存在于对婚姻的摆脱之中呢?


相关阅读


其实,男性更需要性教育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不婚丨丁克丨 多元成家 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 | 30岁去留学丨义工丨职野 丨代孕丨冻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